第(2/3)页 “快去把他请来,我们一起商议。”范鞅对赵鞅本无好感,但他觉得这个人可能利用。 赵鞅听说范鞅、中行寅有意公布法律,心想这是好事啊,如果法律早点公布,那祁氏、羊舌氏这样的家族怎么可能会被灭族?现在国家很乱,国君权威不够,却又要乱举屠刀,这不符合晋国利益。 赵鞅心直口快:“郑国子产几十年前制作了刑鼎,把法律刻在鼎上,陈于太庙,大家便知道了原来刑法是这样的,所以都严格按照刑鼎上的法律规范言行,郑国大治。我们晋国早就应该这样了。” 范鞅大喜,三人商议了一番后,决定比郑国的刑鼎更进一步:郑国铸刑鼎,晋国也铸一个,不过郑国人用了铜,咱晋国比郑国发达,就用铁。 具体就由赵鞅、中行寅两位卿大夫实施。 六卿会议很快通过了这个方案,因为这三人至少便有三票,魏舒也不想得罪范鞅。 赵鞅的执行力是超一流的,公元前514年冬,赵鞅、中行寅率军到达汝滨,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东北一带,这是晋国前些年灭了陆浑部落后新得的城邑。 干什么呢?筑城。筑城到了春秋这个时候,已经变得很流行了。西周时期,诸侯国的概念其实是一个都城的概念,加强国家建设,说到底便是加强都城建设,是一个点的建设。 但到了春秋后期,国家的概念已经变成了国土的概念,不再只是一个都城的事了,而是这个国家内大大小小各个城邑的事。国家的边界概念越来越明确,诸侯国对土地也越来越需要。国家的大小,从原来的都城的大小为衡量,变成国土面积的大小来衡量。 那就需要国家对每一个新得的城邑予以保卫,最直接最有效的保卫办法便是加强防卫,这便需要修筑城邑的城墙,并加强城防工事建设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