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朝贡之路,黑龙江下游的炊烟-《阿兹特克的永生者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先锋马哈乞买骑在马上,一手提着缰绳,另一只手提着根探路长杆,警惕的环顾着周围。他左侧是浩荡的黑龙江,脚下是适合行军的河边滩涂,右侧则是幽深难行的林海。外东北的林海,是大队人马通行的噩梦。而河边的滩涂,则随着河道曲曲绕绕,不时与密林交汇又分开。先锋马哈乞买马术精妙,双腿微微夹着马腹,双手都能腾出来。他胯下的战马心意相同,只需夹紧夹松,就能听令转向或向前,沿着河滩仔细斥探。

    周围侦查的部族骑兵,一共有二十人的小队,前后放出数里。其中三分之一在林海边缘戒备,三分之一在前面探路,最后三分之一负责留下行路的标记。黑龙江可从来不是什么温顺的大江,它就像脾气暴躁、无法驯服的黑龙,会在每年夏季的洪水后,留下无数变化的滩涂、回水湾与暗沼,尤其是在这洪涝频繁的下游。若是没有先导斥候的辛苦探路和标记,哪怕是不到两百人的马队,也依然会遇到各种行路的麻烦,更不用说成千上万的大军了。成千上万的大军,只能在冬天封冻时顺畅行动。但那时又会有另一种可怕的自然灾难,零下数十度、能冻掉耳朵的严寒。

    “踏踏踏”

    二十人的斥候,行过狐狸的脚印,行过突然凹陷的泥沼,消失在南方又一处弯曲的凹口后。而在一刻钟后,真正的大队人马,才从北方的河湾后出现。

    “哗!~”

    旗帜飞扬,哈儿蛮卫酋长阿力带着二十名熟女真骑兵,骑马在前。他穿着一身明军甲,扛着一杆醒目的旗枪,上面悬挂着一面红色破旧的大明旗帜,正是哈儿蛮卫的卫所旗。作为都指挥使一级的旗帜,自然不可能有什么“龙纹”、“虎纹”、“云纹”,或者高级的动物图案。这面卫所旗帜的形制其实很简单,就是红底的指挥旗,旗上书写一个巨大的汉字“令”,代表持有者的指挥权。而旗帜的边缘,则绣上了两行字,一行是“大明”,另一行是“哈儿蛮卫都指挥使”。

    “噔噔咚”

    两队四十名身穿皮甲的部族骑兵,在阿力的两侧展开,作为中军的外围,警惕的沿着探出的路径前行。负责这两队精锐骑兵的队长,分别是猎马者马哈兀术、射雕手泰固恩。泰固恩手下的林中部族骑兵们,已经变了发饰和衣着,从蒙古人的散辫、牧袍,变成了生女真的粗辫、皮衣,然后又套上了皮甲。而再往后,则是马哈阿骨打亲率的二十名生女真铁甲重骑,还有祖瓦罗率领的二十名王国铁甲步骑。

    整整四十副铁甲骑兵,即使是简陋拼接的部族铁甲,也是外东北大地上令人侧目的强大力量。这是大明边境最严格限制流出的军备,是朝贡贸易中最顶格的赏赐,也是限制女真蛮族武力的关键。实际上,从诸侯氏族遍地的和国弄到这些铁甲,远比从政令严格的大明边镇获得要容易,成本低的多,用铁也更加厚实。而这次王国南下朝贡的队伍,不是凑不出更多的铁甲,而是不敢带多,生怕引起朝廷的注意和怀疑。

    当然,在平日的行军里,甲骑们并不会一直把铁甲穿在身上。他们会把铁甲放在身后牵引的驮马上,驮马上还有备用的箭矢武器、消耗的肉干谷物、交易的盐巴铁器,以及进贡给皇帝的貂皮、水獭皮、白狐皮、人参、鹿茸、熊胆、淡水珍珠、鱼皮衣,都是外东北的部族特产。除此之外,还有最值钱的、隐藏最深的三层皮袋,巴掌大小的一只,里面装了二十斤砸碎的“金砂”,价值两千两白银!

    “呦!呦!~~”

    飞鹰被“大队”的人马惊醒,发出警惕的鸣叫,飞往更辽阔的北方。在这一百骑中军的后方,还有两个小队,四十名皮甲骑兵的后卫。负责后卫的两个队长,则是乌熊与虎奴。这两个最能打女真队长文盲程度相同,一样能吃,性格也契合的很。而把他们放在最后,就像把“熊”和“虎”的猛兽,放在最能警告“敌人”的位置,让沿途野兽一样、窥伺跟踪的生女真部族,心生忌惮,不敢动手。

    至于那些结寨自守,打着卫所旗帜的熟女真部族,在这黑龙大江的下游,并不会是这队人马的敌人,反而是随时可能加入的盟友。在这个时节,一百六十名女真部族骑兵南下,又打着大明卫所的旗帜,毫无疑问,是去大明辽东朝贡的队伍。黑龙江下游的熟女真诸部,都对南下大明的朝贡翘首以待,只是被艰难的路途所阻隔。而眼下三年一朝、获得赏赐的时节终于到了!哪怕朝贡的部族要发生内讧,那也得在开原朝贡完,领完财物赏赐回去之后。至于现在,则正是各部一起南下辽东、同舟共济、朝贡发财的时候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