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庄武耗费了一年多时间,直至听闻格物学院许多器件是“标准化”制造,这才找到了突破,设计出了一种特殊可以凹嵌活字的铁盘。 为了适配这种铁盘,降低成本,金属活字也不再采取四方块的方式,而是采取上面四方,下面快速收缩一根细小的柱子,这样一来,金属活字的成本便降了一半,底部的柱子也可以嵌入至铁盘镂空的位置,严丝合缝,配合木楔挤压固定,便不再需要任何药剂。 只是这种活字印刷还有一个缺陷,那就是按声母找字,需要匠人必须了解拼音还认字,这与雕版就不一样了,雕版匠人不需要认字,看一眼什么样子,雕就是了,不管是什么。 谢三的法子也很简单粗暴,不认识字,那就学,一年学不会拼音,认不满一千字就走人。 匠人谁愿意离开这里,在这里干活拿到的月钱可比往日做其他多了两倍,家人就靠着自己过好日子呢,就因为不努力被赶走了,那实在是太委屈。 排好版,两次检验之后,刷墨,便是拓印,头顶悬挂着的平板拉下来,压过之后升起平板,便可以揭开纸张,交人再次两次检验,确保无误之后,便是大量刷印。 既然要两万册,那这一次排版,自然需要印满数量。 熟练的匠人,出色的活字印刷,巧妙的设计,让印刷效率大幅提升,加上集贤院铁盘数量足,活字也多,一个版接一个版排了上去,《航海八万里》的纸张不断翻动,从第一回到第五回,再到第十回,有条不紊…… 朱棣迈步走入集贤院,看着高效的活字印刷,连连点头:“不得不说,这确实比雕版印刷要快上不少,有雕版的时间,足够他们印多少册了。” 朱棡拉着朱棣到了一旁,问道:“靖江王那里到底怎么回事?” 朱棣认真地回道:“父皇说靖江王病薨,那自然是病薨,你不要问我,我真的不知内情。不过先生是知道的,毕竟靖江王生的什么病,先生见过……” 朱棡自然听说了顾正臣回来的消息,甚至还想去见见顾正臣说说活字印刷的事,只不过人还没走出集贤院,内侍便跑来了,父皇传了口谕,让自己专心负责集贤院的事,尽早出版《航海八万里》……